生活禪

 

愈來愈能用欣賞的角度來看閃過腦子的念頭,場景的變換雖似無意識,但其中開始有些關聯與意識,或許是內在的我開始對這個面向的我產生聯結,沒有任何期待,只是看著,尤其在夢中,更能清楚知道自己是在做夢,這種在夢中而不陷入的經驗,讓在平日的生活中的臨在與覺醒更加有效率。

我訓練了多久了?在一次夢中的自我對話中,我問我自己,我練了幾輩子了?能清楚自己每個念頭?能知覺每個動作?我練習了多少的人生?我熟練了嗎?

「原來如此」,是在我們了解某一事件的讚嘆,多少次我也曾讚嘆過我人生的「原來如此」,而這些不同程度的累積,讓愈來愈明白的信念存在著。原來,原來………若是原本就該如此,而就找會本性,就會找到如來,找到真義。

常與同事分享的,只有禪宗是唯一在日常生活中還在修練的宗教,生活就是修練,每一次的呼吸都是有意識,許多的無意識都在觀照下,成為自己照見本性的線索。靜下心來,慢慢呼吸,生活就是禪,生活就是美……..

 

AS YOUR WISH

As your wish

一張開眼,這個瞬間許多事情在我們身邊發生,呼嘯而過的救護車,來往的車潮,來不及的上班時間、星期一滿桌的公文待處理….,好煩。
 
除了這個之外,沒有其他東西嗎?窗外微風輕撫雨豆樹的葉子、黑板樹樹幹上啃食著的白蟻、輕舞的蝶群…..,好快樂。
 
 
圖片

我們可以選我們要注意的東西看,我們可以選我們要的心情
 
 
 
 

「指月之手,非月非佛」

「指月之手,非月非佛」

 圖片
情境間轉換,場景看似沒有規則地抽換著,虛幻與真實間誰也說不上來,我是誰?我在那兒又是誰?我在這兒真的是誰?幾年前,也曾試過在這樣的「精神病」中渡過數日。但學會「臨在」我的,如何看待這些事,又有不同的角度,不再懼怕,不再憂心,實際上,這都有它的道理在,細細拆解,蘊含暖暖意涵。
 
不可思議的幻化,有意識地操弄,無意識地支配,這就是我們的世界,我們所創的世界。
也難怪怕人走失,在這樣的情境中,一下子就會陷在時間的迷途中,找不到任何可以捉得住的線索,難怪許多宗教中都會提到,這些幻相均是虛妄,不可執著,不可陷入。因為怕所以跟著相同法門的人,無法臨在,無法自覺,而找不回回家的路,進而成為別人口中的走火入魔。
        這是應該要擔心,但也絕非禁止靈性開展的藉口。走菩薩道一定成不了菩薩,因為你是你,你有你在其中得道的智慧之點,但絕非別人走的道。你可以學佛,但你依佛道也成不了佛,「指月之手,非月非佛」,觀指?觀月?觀佛?循著這條路去吧。
 

只要方向對了,任何一種方式都是對的,只是經歷的實相不同罷了!
 

Print Yourself

靈光札記:

打印在紙上的油墨,就如同我們的人生,沒有對與錯,沒有美與醜,只是在程式設定時,我們決定了噴嘴的方向,一點一點、一色塊一色塊,慢慢印出人的一生,直至風燭殘年,字跡模糊。覺察自己人生紙張上的一字一句,自己營造的人生,自己創造的生活環境。
 
 
享受你的人生,不論是彩色還是黑白。
           BY 宛青
 

夢中蒼老視野

夢中,有點傷感,鬱鬱的心請讓整個夢的顏色都有點灰濛濛的,若是說夢是讓人在不同空間、時間中預習與複習的行為,那這個不知道是「預習」我這輩子的人生,還是「複習」我過往的人生?
 
怎麼看都好,至少是很難得的經驗,讓自己能由老年人的角度來看目前的人生,由風燭殘年的目光來看孤寂的落日餘暉。夢中一輩子的教學生涯,往前一幕幕地呈現,對夢中的我是回顧,對我而言是預知,細節我怎麼也想不起,存留在心中的只有一絲絲的無奈,對人生的無奈,還有層疊厚實的孤單。
 
只是夢中的我努力保持警覺,但仍被情緒帶著走。
感謝這次夢境讓我在面對這些問題時可以更有勇氣,下回,我單獨面對這些人生的課題時,我能更有大智慧地來面對。希望我年老時,還能利用當下的力量,讓每一個都充滿感激的恩寵,用最愉悅的心情,遊戲人生。

紀伯倫的先知〈論孩子〉

紀伯倫的先知〈  論孩子〉

 
你們的孩子並不是你們的孩子。
他們是生命對自身的渴求的兒女。
他們藉你們而來,卻不是因你們而來。
儘管他們在你們身邊,卻並不屬於你們。
你們可以把你們的愛給予他們,卻不能給予思想,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。
你們可以建造房舍蔭庇他們的身體,但不是他們的心靈,
因為他們的心靈棲息於明日之屋,即使在夢中,你們也無緣造訪。
你們可努力倣傚他們,卻不可企圖讓他們像你。
因為生命不會倒行,也不會滯留於往昔。你們是弓,你們的孩子是被射出的生命的箭矢。
那射者瞄準無限之旅上的目標,用力將你彎曲,以使他的箭迅捷遠飛。
讓你欣然在弓箭手的手中彎曲吧;
因為他既愛飛馳的箭,也愛穩健的弓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by Kahlil Gibran


 
我愛我的孩子
希望我們能成為最堅固的弓,送她到充滿勇氣的地方,讓她能面對自己生命的藍圖。
就像是我們父母給我們的最大包容,讓我自己尋找到自己的人生。
每個人生而不同,也就因為彼此的不同而交錯出最美的戲曲,有人演悲劇,有人演喜劇,只要演得好,散場後,大伙齊聚一堂,笑看人生的每一片段,都是有趣。

 

神奇之夜

一些總是一夜好眠的人,在同一夜幾乎同時失眠,起床忖度靈魂的意義。我們笑稱這是互相影響吧,讓原本是深夜單獨的夜,熱鬧了起來。

 

 You create your own reality你創造你自己的實相,這是賽斯中很重要的一句話,在物質世界中,心念的力量強大到讓自己都驚訝。這也更突顯出物質世界中的脆弱與不真實。最近在運動上,我利用這個觀點,成功克服了自己在速度與耐力上的極限,原來沒有那麼難,扭開了心靈開關,什麼就都開始「順」了。

 

解構,是近日來打坐的心得,既然身體的組成原子粒子是有生命與思考的,那若我利用心靈的暗示將自己解構成為最基本的組成成份,丟回物質世界中,讓其融出後附著在不同次元的心靈網中。發現有趣的事……….細網上的東西居然清楚可現。

 

夜深黑到快翻白,我似乎在找什麼?也似乎在享受什麼?感謝身邊的一切

A letter for the student in Australia.

親愛的學生: 
 

在你生命無助時,你會如何處置?

在你腸枯思竭時,你要如何應對?

在你面對挑戰時,你的心情如何安定?
在生命重大變故時,你如何走下去? 
 
答案當然多元,有的是靠家人的依靠,或是宗教的信仰,也有人就直接潰決人存在的價值,進而放棄一切。我希望自己擁有的是在面對這些挑戰時,能拿出在心中咀嚼已的中心思想,以此為「劍」為「斧」,遇敵殺敵。
 
我有很多武器可用,那你呢?你有多少妙計在錦囊中,在歲月堆疊中,我們洗鍊了我們的靈魂,也透視了我們自己的能耐,摸摸你的行囊,我們帶了多少可以在危難可用的法寶?可以安定人心的儀式或方式。
 
我最親愛的學生,靜下心來,可以哭………哭是很棒的管道,力量會得到平衡。
拿出筆來,把這些心中雜亂的對談寫下來,你會發現,原來自己與自己早有對話。而你甚至早就知道這些答案,只是………..只是我們不敢面對。寫下來,會更清楚思緒的脈絡,會更知道自己在害怕什麼?恐懼什麼?那你就有機會去細看這些所謂的恐懼……..你將發現,這些並非真的能阻撓你前進的牆。你怕的是後面的內心不安,當你再直視這些不安時。
……..而這些心的困頓都將無意義。
 
 
我有我的法寶,無法借你用。但在你成長的過程中,一定有不小心夾帶了些可用的武器……
 
適當時機,拿出來,砍砍你在澳洲的心魔……..,讓他知道,你不是好惹的。
 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加油  你不是一個人
 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挑一把來用吧!

執教鞭者的自我對話

 

撲簌簌地,怎麼也抑不住眼裡的淚水,看完這本書,一頁一頁,一個個神父的故事,在台灣演出一幕幕精彩動人的人生戲碼,短暫的人生居然能這般地發光發熱,也那麼地謙樸。

一輩子,我們只有這一輩子,放下所有的一切到異鄉,投身所有的氣力,只為了讓當地的人有更好的生活。我非聖人,也無從揣測其神聖的負擔。

我是職業類科的老師,我能教學生什麼?我自已能帶給學生什麼?我夠不夠格來引導學生?我能不能讓學生做出有價值的產品?能不能有思維的能力?能不能…..能不能…..?

無數的問題再次在我腦子中,就像是我第一次教學時一樣,我問我自己的話…….

這是本好書,下次走訪東海岸,我會到這些地方走走…..

公東的教堂:海岸山脈的一頁教育傳奇

The Chapel of Kung-Tung: An Education Legend in the Coastal Range of Taiwan

尋熊尋心

尋熊記:我與台灣黑熊的故事

編/著者:黃美秀

出版社:遠流

出版日期:2012/05/01

ISBN:9789573269977

 

 

 

 

去年,在公視節目上,曾看過這位神奇的女生,原來有位願意付出青春、生命的人。原來台灣重要的哺乳類動物中的指標–台灣黑熊有這麼大的種族消失危機。

書中的文字躍於腦中,僅一晚,我啃下大半的文字,三更夜半,我不忍入眠,就這樣,此書竟食之有味,嚼 而起勁。

 

 

去年四月,曾走過瓦拉米步道,在那兒也曾見過「有熊出沒」的立牌,在步道佇足的我,僅會心微笑,原來,這不是開玩笑,瓦拉米步道至大分之間是目前黑熊的觀察地。原來我也曾與黑熊那麼近。

書中描出山中活動的細節,自然與原住民的大智慧,細細涓涓地詳實記錄其心境,自我的對話成了自我的救贖,救了不只是自己未定的性情,堅定了自己的步伐。

感謝有如此美的文字,感謝有這樣的人,感謝上蒼庇佑台灣的生靈。

 

別再管熊貓了,我們有一群斷掌的黑貓等我們去關心。